车辆撞击栏杆后,瞬间冒出大量浓烟,约1分钟后火势迅速扩大,伴随着几声巨响,明火瞬间将整车吞没。
近日,浙江衢州开化杭长高速上,一辆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突然起火。事故造成整辆车几乎成了空架子,车头损毁严重,内部座椅等也均被烧毁。此事再次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担忧。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时有发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专家分享数据显示,从2018年1月至2024年11月,他们共收到企业报告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1730余例。
新能源汽车自燃后责任如何划分?如因车辆自身问题发生自燃,消费者该如何维权?新能源汽车自燃问题是否可以从源头上得到解决?《法治日报》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自燃事故频繁发生
与电池安全性有关
“车在楼下好好充着电,突然就起火了。那次经历给我留下的阴影太深了。”浙江杭州的李先生说。
两年前,李先生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开了几天后感觉不错。一天晚上,李先生将车停到楼下充电桩充电。凌晨时分,李先生睡意蒙眬间听到楼下有响动。他透过窗户往下看,竟是自己的车起了火,并且燃烧迅速,根本来不及扑灭。
“还好当时旁边没有其他车辆,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我新买的车完全报废了。”李先生说。
李先生遇到的事并非个例。近年来,全国多地接连发生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今年7月16日,广东广州一辆新能源汽车当街着火;8月7日,福建莆田一辆新能源汽车自燃,消防员到场时,火焰自车底冒出,时不时发出声响,并弥漫着刺激性气味;8月19日,广东惠州一小区地下停车场内,一辆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引发火灾,导致3台汽车和多辆电动自行车被烧毁……
采访中,一些有购车想法或近期刚买车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不安全,且一旦自燃,火势迅猛难扑灭,损失大”。甚至有新能源车主告诉记者,因为经常看到新能源车自燃的新闻,他开车、停车、充电的时候都小心翼翼,不敢充电太长时间,也不敢突然加速、刹车。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上涨,客观数量多了后相关事故数量也有所增加。”
“此外,新能源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等特点,但同时,其电解液组分、电极材料都更容易燃烧。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般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位置,用户在行驶过程中因为车辆底部发生磕碰或出现变形时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导致车辆底盘的电池受到外力撞击,挤压导致结构遭到破坏失控起火。”上述业内人士说,新能源汽车起火后,蔓延速度快。电池组在发生故障起火时,内部的化学反应会迅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火势往往比较猛烈,浓烟滚滚,视觉冲击力较强。“这也容易给人留下新能源汽车
易自燃、不安全的看法,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新能源汽车并非比燃油车更危险或更易自燃,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