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生态圈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新能源汽车:“双碳”战略激发新动能的关键抓手

   2024-05-09 上海证券报1470
导读

  □ 新能源汽车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诸多新技术的载体,是多项新技术的交汇点,是符合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先“立”起来的绿色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低碳化的关键抓手  □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

 

 

  □ 新能源汽车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诸多新技术的载体,是多项新技术的交汇点,是符合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先“立”起来的绿色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低碳化的关键抓手


  □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通过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的加速融合,推动汽车从移动工具向能源终端和数字空间转变,逐渐成为构建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将带动相关行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并倒逼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


  □ 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引领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系统智能化三大革命。下一步,应顺势而为,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经济增长先“立”起来的绿色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低碳化的关键抓手。我国新能源汽车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量质双提的经营主体、完备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带动相关行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倒逼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下一步应顺势而为,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坚持新能源汽车扩内需、稳外需齐抓,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构建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标准体系,加速融入全球市场,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一、新能源汽车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低碳化的关键抓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低碳化全面升级结构调整中,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速产生一定影响,使各地区各行业在发展与保护之间面临权衡压力。因此,在低碳化转型全过程中,要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下,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双碳”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新能源汽车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诸多新技术的载体,是多项新技术的交汇点,是符合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先“立”起来的绿色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低碳化的关键抓手。


  (一)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能源转型和减碳排放的重要抓手


  在兼顾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以清洁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对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我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保障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提高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作为超大规模的分布式储能单元,将结合先进电力电子通信控制技术、充放电设施合理布局、电价引导性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接入、“削峰填谷”等功能实现,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市场化、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和清洁低碳运行。


  (二)新能源汽车是实现道路交通领域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在“双碳”战略导向下,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举措。据中汽技术研究中心测算,汽车碳排放占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80%以上,占全社会碳排放7.5%左右。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道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通过实现电动化转型减少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显著减少大气污染。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逐步突破,补能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利用,有效降低道路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三)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对经济影响程度深,加快推动其绿色低碳转型既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将自身碳足迹从原材料供给、零部件及整车生产制造、车辆使用以及报废、再利用等产业链角度考量,努力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减碳。中汽研究中心预测,通过车辆电动化转型以及相关减排措施,2030年我国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缩减至10.3亿吨,到2060年能够缩减至1.6亿吨。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还将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脱碳,尤其是与能源产业协同以满足汽车产业对低碳、零碳能源的使用需求;与交通产业协同以提供低碳、零碳汽车产品的应用场景。


  (四)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制度下,以碳为基准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正在酝酿显现。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参与全球分工,从容应对国际“价值链低端”和“高碳排锁定”的典型案例,在海内外市场打造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30.7万辆,同比增长23.8%,出口业务逐渐发展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快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二、新能源汽车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我国新能源汽车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量质双提的经营主体、完备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


  (一)市场规模巨大,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拥有强健的发展势头


  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配套设施的完善、消费者接受程度的提高以及补贴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最大的终端产品。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为178.3万辆,同比增长33.3%,市场占有率达31.1%。同时也在海外市场打造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中汽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占全球的比重近65%。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稳居全球首位,比上年增长77.6%,出口目的国涵盖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共180多个国家。


  (二)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新能源汽车拥有进军全球的生产供给能力


  一是建立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发布了10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拥有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既包括传统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还包括充换电、电池回收等配套体系,以及逐渐扩展成为以智能网联等零部件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链体系,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三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电动化技术总体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新型充电、高效驱动、高压充电等新技术多点突破,中高级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全球领先。2023年我国量产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5%,兆瓦级风电整机已形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条成熟技术路线,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在电池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等技术指标上位居世界前列。


  (三)经营主体量质双提,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竞争力提升


  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新能源汽车参与企业逐渐增多。一方面,长安、一汽、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不断加大电动化投入力度,加速研发生产布局。另一方面,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利用自身互联网基因,深耕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加强先进技术产品开发;小米、华为、小牛电动等跨界企业也相继入局参与“造车”。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型前20位销量排名中,中国品牌高达16款。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占比超过60%,宁德时代、比亚迪等6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位;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出货量全球占比超过70%;弗迪动力等电驱电控企业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一批研发制造高端芯片、智能驾驶系统的软硬件企业发展壮大;上汽、长城、比亚迪、宇通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


  (四)充电设施完备,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具备服务保障条件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902.3万台,同比增加63.7%;桩车增量比为1:2.4,基本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未来随着充电设施向网联化、智能化、协同化趋势发展,通过智能充电设施开展车网协同,将实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商三方互联互通,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深度融合,起到调整用电负荷、改善电能质量、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作用。


  (五)政策环境良好,新能源汽车绿色变革导向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率先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接续制定面向2020年和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批复建立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推进机制,各部门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先后推出70余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举措,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出台配套政策,行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建立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年攀高,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通过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的加速融合,推动汽车从移动工具向能源终端和数字空间转变,逐渐成为构建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将带动相关行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并倒逼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pstq.com/news/show-2424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广州动安汽车压缩机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4648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