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过,新能源汽车市场风云突变。2月18日,龙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高合汽车召开内部大会宣布“停摆”,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之后,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现身高合上海总部并表示,高合汽车自救的窗口期最多只有三个月。
作为高合汽车工厂所在地,盐城无疑是危机的“风暴眼”。为应对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即高合汽车盐城工厂)停工停产的冲击,近日,盐城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已成立由人社、经发、信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服务专班,协调解决职工薪资问题,并协调其他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员工就地就业。
回望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浪淘沙。长三角区域内,威马、博郡、拜腾、赛麟、游侠、天际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倒下。类似事件若处理不当,除了在短期内影响地方就业和税收外,长远来看或将带来国资投资亏损、产业链受创等问题,进而导致地方发展规划受阻、投资吸引力下降等潜在风险。这时,谁还记得,这些车企曾是各地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就在高合汽车“停摆”的次日,比亚迪打出“电比油低”的口号,随之多家车企官宣降价。惨烈竞争下,淘汰赛已经开始。如今,“押宝”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长三角城市过得怎么样?记者赴盐城、常州、合肥等地采访,寻找“押宝”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
都有“主角梦”
在长三角采访时,记者时常听当地干部感叹:“当年我们也曾极力招引某某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只是……”“只是”之后,多是意难平。
近10年来,长三角不少城市竞相争抢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都有一个“主角梦”。这一现象传递出的是城市在转型发展中的焦虑感:生怕错过新能源汽车新“风口”,仿佛一座城市若是没有一个汽车生产基地,就将落后于区域发展。
在此背景下,一批项目先后落地长三角:2014年,“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浙江桐乡成立;2015年,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同年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绍兴成立;2016年,蔚来汽车与安徽江淮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同年威马汽车牵手浙江温州,项目落地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当年8月,总部位于北京的理想汽车首家工厂在常州武进开建;2017年4月,游侠汽车与浙江湖州吴兴签订工厂建设合作协议;2018年6月,拜腾全球总部落户南京,成为落户江苏的首个新能源车企总部,同年7月,特斯拉超级工厂落地上海临港。为了吸引这些项目,不少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平台,以出资、出地、出资源等方式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