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媒体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中,长三角表现尤为突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四成以上份额。如果更进一步观察,上海、江苏及安徽在这一热门赛道上都具有较高的显示度,浙江则似乎略逊一筹。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轫之初,浙江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其后却走出一波“高开低走”的行情。2015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一度占全国五分之一;而经历多年“厮杀”,到2022年这一比重仅为6.5%左右,低于上海(14.0%)、江苏(9.7%)及安徽(7.5%)。
眼下,浙江依然面临不小的压力:去年1-11月,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55.42万辆,同比增长3.7%,比全国同期增速低了30.8个百分点。
就在近日,浙江专门举行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家座谈会,探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身处强手如林的长三角,浙江能否夺回自己的“江湖地位”?
高光时刻
在全国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浙江起步较早。
早在2010年1月,众泰2008EV纯电动汽车在杭州批量上市,浙江由此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市场化的“拓荒者”。
也是在这一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出炉。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将形成1万辆新能源客车、5万辆以上新能源轿车的生产能力,在新能源车整车和零部件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066897
没有意外,2015年,浙江迎来高光时刻:全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约7万辆,其中康迪2.5万辆,吉利2万辆,众泰1.8万辆,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彼时,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才37.9万辆,浙江一省份额就接近五分之一,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此时的浙江,无论在长三角还是全国,都前所未有地接近汽车制造版图中心。面对这一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浙江各地也加紧布局,一度成为新能源项目投资最为密集的省份。
不过,2019年8月,经济观察报在《“两年前的百亿“大饼”几近成空 浙江新能源汽车投资“去泡沫”》中披露——
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浙江省新增20个新能源整车投资项目,新能源整车制造相关投资额1153.91亿元,而规模最大的百亿级项目群却呈现搁浅之势,总计6个投资百亿的新能源项目中,目前只有威马汽车智能汽车产业园区正常推进并已经投产,其他四个项目——宝沃汽车长三角产业基地项目、乐视超级汽车生态体验园区项目、游侠电动汽车超级工厂项目、湖州新能源动力车产业园项目或处于休止状态,或进展缓慢、前景堪忧。
大浪淘沙中,浙江几度与巩固“江湖地位”的机遇擦肩而过。
更为直接的影响是,2015年,浙江龙头车企吉利发布“蓝色吉利行动”(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用五年时间完成从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企的彻底转型。很显然,这一计划未能成功。2021年,“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又被重启。
从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变化来看,浙江从2015年到2019年确实走出“高开低走”曲线,2020年起才开始呈缓慢回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