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车轮。这句话放到今天,再合适不过。
在燃油车的时代,汽车城这个词和国内城市似乎总有些距离感,一般提到汽车工业发达的城市,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底特律、德国斯图加特、意大利都灵等老牌汽车生产地。
国际经验表明,汽车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佳动能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出行理念的改变,如今的汽车产业风向标,已经指向了新能源。
新能源车风口的兴起,也成为国内一些城市在汽车制造领域弯道超车的机会。
资料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已连续8年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正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至少有25个城市将汽车相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中绝大多数明确提出了打造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汽车城市的目标。具体来看,国内汽车年产量(含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30万辆以上的城市至少有15个,分别为:广州、上海、长春、重庆、柳州、武汉、青岛、西安、北京、深圳、长沙、成都、合肥、南京和常州。
在古来兵家必争的中原大地,又一匹黑马正积极投资规划,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郑州,也想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中,成为领先集团的一份子,并正在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城。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市汽车产量达37.6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1万辆,汽车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52.3%。
滚滚向前的车轮,带着郑州不断加速。
老牌汽车工业基地的新生
事实上,郑州的汽车工业起步很早,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
即便只看21世纪,郑州在造车领域的底子,也相当不错:2004年,郑州共生产汽车4.73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宇通客车、郑州日产、少林客车三大汽车品牌,共同架起了一座略有规模的汽车城。
紧接着,2007年,郑州引入了海马汽车,填补了郑州轿车、发动机的生产空白。这段时间,郑州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郑州市整车产量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
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的八年时间里,郑州市汽车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0%以上,远高于全国19.2%的增长速度,这给了零部件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9年6月10日,《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郑州以建设百万辆级汽车生产基地为目标,以郑州日产、宇通客车、郑州海马、少林汽车四大整车企业及产业为基础,重点建设汽车产业聚集区,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聚集效应明显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贸易中心。
彼时提出建设百万辆级汽车生产基地,郑州市显然早已看到了汽车行业的美好前景。
但这片前景,在燃油车时代并未能完全显现。
直到,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兴起一段时间后,郑州开始重整旗鼓,加入到新能源造车浪潮之中。
2017年,郑州引进了上汽,随着上汽一期整车工厂、二期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上汽(郑州)数据中心、上汽软件中心的落地,上汽在郑州发展越来越好。
今年7月2日,上汽郑州新能源动力生产基地动力电池项目在郑州经开区举行了启动仪式,这是上汽在郑州市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还有宇通:去年计划总投资85亿元的宇通集团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已经开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到2031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
2022年,宇通与卡塔尔签订1500辆客车订单,为卡塔尔世界杯提供全天候运送服务,其中包含888辆纯电动客车,助推卡塔尔公共交通大规模电动化转型升级。今年,宇通交付乌兹比克斯坦800辆客车,其中包含宇通宇威E12纯电动客车共300台和CNG天然气车共500台,这是乌兹别克斯坦首次大批量引入新能源客车,直观展现出了全球客户对宇通新能源产品、技术及服务等方面的高度认可与信任。
两位紧跟着郑州节奏,倾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老朋友,重新盘活了一度失速的汽车制造产业,成为风口之下,郑州向前追赶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