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比拼电动化的上半场,走向竞逐智能化的下半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也从 " 是不是电动化 " 转变到了 " 智能化功能好不好用 " 上。
如今,车企们正在加速升级它们的智能化功能,试图提升消费者体验、以及满足更多的需求。
以智驾为例,众多新能源车企们已不再满足在高架及高速上实现高阶辅助驾驶,正试图将这一功能,在路况环境更加复杂的城市道路内落地,小鹏、理想等车企都推出了 " 通勤模式 " 来试水。
另一方面,自然交互也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智舱下一阶段发展路径。简言之,目前车企们的智能座舱功能,大多数还停留在人类乘客说出命令、车企执行功能的被动交互;而未来,车机与人类的交互,前者需要主动和自然地完成。
要实现这些智能化功能的升级,自然需要更高的算力、更多的数据以及更聪明的算法作为支撑,而这些因素也被业内视为智能汽车下半场的关键 " 基础设施 "。
这一背景下,以腾讯为代表的大厂们,纷纷加入到这场争夺 " 基础设施 " 的战场之中。本月初,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出行专场上,腾讯发布了智能汽车云、智驾云图和智能座舱的最新产品及方案,试图基于智舱和智驾两域大模型及云端算法能力,来帮助车企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同时,还能降本增效。
在大模型和云计算的热潮下,除了腾讯之外,百度、华为和阿里巴巴等大厂也都有相似的布局。比如这些大厂都在自动驾驶领域建立了自动驾驶专有云业务,以便帮助自身以及车企实现数据的合规闭环和算法的迭代。
目前,对于实现城市 NOA,大多数车企虽然都喊出了 " 重感知、轻地图 " 的口号,那么如何把地图真正做 " 轻 ",一直都是行业广泛讨论的话题。作为最早布局高精地图基础设施的大厂之一,腾讯也提出了它的答案——通过把自动驾驶地图数据全面云化,来解决鲜度低、成本高且数据单一等问题。
基于车云图联合的能力,以腾讯为代表的大厂们,就可以帮助更多的车企提升城市的自动驾驶数据标注、算法泛化和训练的效率,同时也能让智舱根据不同路段环境,做出更好的自适应场景调节。由此,车、云和图三大能力,在智能汽车下半场缺一不可。
在腾讯、百度等大厂这些 " 基础设施 " 的支撑下,更多新能源车企正基于国内发展的基础上,走出国门走向更大的市场。也正因如此,这场关于智能汽车的全球战争,已然成为比拼基础设施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