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2022年1-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国内各大城市争先抢位,大力支持电池、新能源整车等项目建设,显著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梳理各地产业发展路径和扶持举措的基础上分析认为,中国主要城市培育产业环境、龙头企业链式招商的做法对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主要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做法
“十四五”时期,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构国内汽车产业格局,一批城市在全国汽车行业的地位明显提高。据统计,上海、柳州、西安、常州、合肥、青岛等市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国占比分别为17.2%、13.1%、7.3%、2.4%、3.9%和 4.7%, 横向对比各城市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的全国位次,均有较大进步 (见表 1)。其中,上海、柳州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国汽车行业的地位,西安、常州、合肥、青岛则化劣势为优势,换道领跑成为全国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城市。这些城市通过重点项目谋划、龙头企业招引,率先实现产业突围,已经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
表1 2021 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及全国占比
数据来源:各市工信局、统计局,赛迪工经所整理
“抓龙头抓载体” ,充分发挥整车带动作用,促进配套园区建设。一批城市高度重视发挥整车企业的产业龙头作用,吸引供应链企业落户,促进企业向配套园区集聚。上海市通过政策创新,以外商独资形式建设临港新能源汽车基地,大力支持上汽集团等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重视整车企业对产业链的垂直 拉动力,并支持安亭国际汽车城、自贸区临港片区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支持、产业园区配套等举措,积极促进企业向上海集聚,形成国内最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西安市深度绑定比亚迪,早在2003年就启动合资建设比亚迪电动汽车项目,陆续引进比亚迪乘用车、商用车、动力电池和汽车金融等项目,已成为比亚迪北方总部基地。西安市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一举扭转其在燃油车时代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局面,目前已形成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等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合肥市则利用资本市场搭桥,支持江淮汽车与蔚来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并引入大众新能源汽车等项目。2020年4月,合肥市国资平台投资 70亿元支持蔚来汽车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2021年4月又联合蔚来建设合肥新桥电动汽车产业园,成功吸引数百家配套企业, 促进了生产、研发设计等环节企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