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车企均在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扫矿”、自研、加速绑定供应商、调整产品结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正在重塑。
新能源汽车销量成倍增长掩盖不了车企的交付难题。今年以来,多家新能源车企受供应不畅等影响导致热销车型延期交付,甚至多次停产、减产,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面对一系列供应难题,但新能源汽车“中国链”正迎来崛起新机遇。
供应不畅交付受限
11月末,理想汽车发布的一份说明显示,受核心零配件供应延迟影响,部分本应于11月底交付的用户将延期至12月。据了解,本次受影响的车型为理想L9 Max和理想L8 Pro,预计延期分别为1周和2-3周。理想汽车将为订购这两款车型的用户分别补偿1000元、2000元的加油卡。
据了解,这并非理想汽车今年首次发布延期交付说明,8月,因增程器供应延迟,导致理想汽车相关车型延期交付。
事实上,近期受供应不畅影响的车企不仅仅是理想汽车一家。近日,威马汽车的一封内部信也显示,受疫情影响,威马汽车上海、北京、成都等地面临供应链的巨大挑战、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供货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以长安汽车为例,今年1-9月,因为‘缺芯、贵电’,60.6万辆车的生产受到影响,特别是今年我们推出的一系列新能源智能化新产品,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蔚来创始人李斌在11月1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也提到,今年12月的交付量将受到功率半导体的限制。
另外,本田、日产等多家国外车企今年也多次表示,因芯片供应不足不得不停产、减产。
业界普遍认为,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得汽车所需芯片数量成倍增加,上游产能难以支撑下游需求,蔓延已久的“芯荒”至今仍在制约车企产量。同样,今年以来,一定程度上受到供需错配影响,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疯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翻了数倍,导致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利润分摊不均,下游车企“增收不增利”成普遍现象。
短期内压力难以缓解
芯片短缺使得车企停产、减产,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车企承压、被迫提高车辆售价。那么,新能源汽车供应危机何时止?
今年8月,多款消费类芯片需求下滑,价格出现“雪崩”,但汽车芯片的价格未有明显回调、需求依旧紧张。今年10月,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半导体供应紧张预计将持续至明年年底。极星首席执行官Thomas Ingenlath也预计零部件短缺的情况将持续到明年。大众董事会采购主管Murat Aksel预计,芯片短缺不会在2023年结束,当前该公司正在为供应链持续中断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