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九银十”落下帷幕,中国车市按时进入了冲刺阶段,收官战的号角已然吹响。但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疫情等不稳定性因素持续存在,“金九银十”成色不足,多数车企前10个月的销量未达预期。
为冲刺全年销量目标,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部分车企或直接降价或推出优惠权益“花式”促销,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提前释放涨价消息,以积累订单保证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出后销量的平稳过渡。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向标,特斯拉和比亚迪一“降”一“涨”的调价动作牵动着车企的神经。
对于是否有更多车企跟进,11月25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价格调整主要看市场供需,现在新能源车企大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少数车企掌握了定价权。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新能源车降价潮,但有可能出现小规模的一轮涨价潮,可能会有几家车企会跟进。”
对于今年底即将退出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其对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增长影响有限。但也有分析指出,补贴退出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车的需求。
年末加速冲销量
11月23日,比亚迪宣布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对于此轮涨价原因,比亚迪表示,一是受明年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影响,二是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
“此次全系都会涨价,但具体车型上涨多少要等厂家通知。”一位比亚迪销售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比亚迪纯电车型为例,现在订车还是按照涨价之前的价格,也能享受1.26万元的补贴,付了定金签约的话年底前提不到车明年也不会受到影响。但若明年没有补贴且上调2000-6000元,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可能将多出1.46-1.86万元。”
这已是比亚迪年内第三次宣布涨价。此前,比亚迪分别在今年1月21日和3月15日宣布对旗下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相关新能源车型进行调价,两次价格上调幅度分别为1000-7000元和3000-6000元不等。
崔东树认为,比亚迪提前一个多月宣布涨价,有利于进一步积累订单,有利于明年年初涨价后销量的平稳过渡。
比亚迪官宣涨价第二天,一则吉利汽车《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在网上流传,称吉利系三大新能源品牌包括吉利汽车、几何汽车、睿蓝汽车的官方指导价将上调,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具体车型的调价通知将另行发布,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这是假消息,吉利旗下电动车目前没有价格调整计划。”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辟谣并表示,“我们不希望虚假消息给用户带来误导,同时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需调整价格,会通过官方渠道及时与大家沟通。”
在崔东树看来,可能会有几家跟进涨价,出现小范围的涨价潮。“明年新能源国补即将退出,变相给企业造成一定成本压力,企业普遍会有提价的可能,但结合特斯拉的降价,且1-2月是销售淡季,车企涨价也会比较谨慎,降价后若届时再提价,会处于被动位置,不利于销售的开展。”
然而,与比亚迪涨价不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另一“顶流”特斯拉在实现六连涨后打响了降价第一枪——今年10月,特斯拉宣布Model 3部分车型和Model Y全系降价,降价幅度为1.4-3.7万元,一度导致特斯拉中国官网出现崩溃;11月8日,特斯拉又公布限时现车保险补贴方案,变相降价4000-8000元。
特斯拉方面并未给出降价原因,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目前订单较少,特斯拉产能扩张后需要更大的订单需求,此时降价主要为了拉动销量。
而单车利润高达6.9万元也是特斯拉敢于降价的底气之一,相比之下,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尚未走出亏损,今年二季度,三家净亏损分别为27.6亿元、27.09亿元和6.41亿元。
价格撩动着市场的敏感神经,目前福特电马、奔驰等跟进降价,其中电马Mustang Mach-E全系车型降价2万-2.8万元不等;奔驰电动车降价幅度在5万-23.76万不等。此外,问界、小鹏、零跑等门店推出不少优惠。
“目前虽然主流市场销售较好,但是新势力品牌的商超店正面临着商场客流下降的挑战,在销量方面大幅承压。”崔东树认为,这些品牌需要及时采取集客和促销措施,会推出小型优惠活动,但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降价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加快交付节奏的同时加大降价促销的力度,车企的销量KPI压力不可谓不大。尽管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歌猛进,但具体到各新能源车企身上表现不一。
据不完全统计,本土新能源车企中,除了比亚迪、广汽埃安、哪吒汽车前十个月累计销量完成年度目标的80%以上,其他完成度均徘徊在50%左右,比如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今年1-10月销量在10万辆左右,而其年度销量目标分别为20万辆和25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