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史上,张瑞敏当众砸冰箱,已经成为永远的经典。加之日后海尔取得的辉煌,砸冰箱成为企业管理的教材。
19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物资仍处于短缺时代,有商品就能卖出去,决定了厂家不太注意质量,但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张瑞敏属于较早有质量觉醒者,这也是日后他和海尔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当时几乎同时觉醒的,不止张瑞敏,还有很多企业家,有的是张瑞敏的同行,砸的冰箱比张瑞敏还多, 有的比张瑞敏还早。
大家知道,张瑞敏当着职工的面砸掉76台存在缺陷的冰箱,是在1985年,正是通过这种让员工心疼的过激方式砸掉冰箱,从此在企业树立起了质量意识。
而早在5年之前,1980年,一个浙江人,也“砸”掉了货值43万元的产品。从货值上计算,远多于海尔的76台冰箱。
他叫鲁冠球,万向集团创始人。
当时,万向集团刚刚开始生产一种叫万向节的汽车配件,很快,一家客户因为采购的万向节出现裂纹来退货,了解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后,鲁冠球要求将同一批有质量问题的三万多套万向节全部从全国各地收回, 直接当废铁卖掉,每斤6分钱,仅这一次,万向就损失了43万元。
43万,在当时的很多国内企业已经是不小的数字,而在万向, 更是天文数字。1978年,整个企业的产值才400万元,而且当时正是资金很紧张的时候。
农民出生的鲁冠球,1969年7月带着 6名农民,用4000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最初主要做一些犁等农具,后来基本什么能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1979年,鲁冠球看到一篇评论,称“交通运输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意识到,汽车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也将迅速普及,从而决定生产万向节。
当时,他们的企业做很多业务,门前挂着4块牌了,1980年,鲁冠球摘了3块,只保留了萧山宁围公社万向节厂。由此可见他集中精力做万向节的决心之大。
由于万向只是一家小集体企业,刚开始,他们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鲁冠球背着产品想去参加展会,连门都进不去,好不容易卖出去了, 产品还出现了问题,如果不下狠手,保证质量,企业显然会更加没法生存。
日后,万向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之一,1994年,作为第一家改制的乡镇企业在A股上市,如今旗下有万向钱潮等多家上市公司 。从1980年代开始,鲁冠球就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也是最早登上富豪榜的中国企业家之一,是中国企业家里知名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