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行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开放,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相关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对外零部件的供货方式在逐渐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系统和模块化供货的方式发展。 在做大做强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智能制造显得愈发重要。
一、产业发展势头猛 市场空间巨大
汽车零部件各类细分产品均由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四个基本部分衍生而来,产品种类多、覆盖范围广。随着全球汽车销量的下降和研发投资需求的增加,汽车企业利润急剧下降,受疫情影响,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加速出清,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凭借成本产业链优势,加速向全球市场进军。
1全球化加速、注册规模上涨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国内零部件销售收入从2016年3.46万亿增长至2020年的4.57万亿,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2020年零部件相关企业注册量9.9万家,同比增长52.7%;2021前10月,新注册12.9万家,同比增长 76.7%。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汽车零部件市场的扩大,汽车维修与改装对零部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导致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迅速,增速高于整车行业,加之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发展,研发投资的要求更加突出,故降本需求突出,零部件企业盈利压力加大。
2困境愈发明显 亟待转型升级
目前,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土地成本高涨、人力成本上涨/高水平技术工人缺乏、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外部环境因素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影响愈发深刻。
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会放缓;
年轻一代对技术工种的兴趣下降,精密加工产品缺乏大量高水平技工;
东南亚制造业崛起,不重视产品研发创新、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将面临衰退风险。
我国大多数自主零部件企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处于低端市场,面对未来产业集群化、开发深度加深、通用化标准化程度提高、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电子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全球化采购潮流等发展趋势,汽车零部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
二、产业链影响颇大 转型升级趋势明显
伴随着汽车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日益加快,这就要求汽车零部件行业加快技术创新,为产品提供市场需求,否则将面临供需脱节的困境,导致结构性失衡和产品积压 。
从汽车零部件整个产业链来看,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塑料、橡胶、玻璃需求量较大,原材料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到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制造成本,下游的整车厂等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方面。
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节能减排政策和汽车轻量化使得车用塑料行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虽然我国注塑模具的技术水平基本实现模具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但整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行业横向协作少,共性和关键技术水平较低,在模具开发周期、标准化制造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再看整车制造行业,下游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增长动力不足,更加注重体验、实际效果,标准化与定制化趋势融合,行业平台职能发生转换,行业明显进入洗牌期,数字化趋势明显。
在此背景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不仅要继续关注效率和品质,在追求高效率、高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此外还需要迎合整个制造业大势,进一步在智能制造方面做出改善和变革。
三、“数智化”引领转型新潮流
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需要以数据智能驱动车间协作,需要全流程、全透明的信息贯穿运作全程,构建数字化车间,方能实现企业精益与敏捷制造。
深耕制造业四十年,鼎捷在汽配行业已累积逾百家成功实施经验,从产业形态出发,紧贴汽配行业管理重点,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客户关系管理,聚焦质量追溯、准时交付、降本增效三大目标,通过多系统平台集合为产品追溯、敏捷供应、透明高效生产提供保障,助力企业打造全面数字化智造体系,帮助企业实现质量可靠、准时与敏捷交付、持续降低成本。
短期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仍面临重重压力。但若能着眼长远,企业就会发现,未来数字和智能时代,行业依然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唯有审时度势、积极布局,并为之做好准备的企业,才能在新技术崛起的时代把握机会,成为最后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