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生态圈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升级为大流行,但这次有点不同

   2020-03-12 123880
导读

2020年03月12日 10:55 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说,疫情的传播程度和严重性令人深感担忧,因此我们评估认为,新冠肺炎

   2020年03月12日 10:55
        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说,疫情的传播程度和严重性令人深感担忧,“因此我们评估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他说,过去两周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增长了13倍,受影响国家和地区数增加了两倍;目前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确诊病例累计超过11.8万例,死亡病例达到4291例,还有数以千计的人在医院里为生存而战。

3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中)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 摄

未来几周内预计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以及受影响国家和地区数量还将进一步攀升。

谭德塞强调,将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其威胁的评估,“它不会改变世卫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

他援引世卫组织数据说,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的11.8万例病例中,有90%集中于4个国家,其中中国和韩国疫情严重程度已经显著下降。此外,有81个国家和地区仍未报告任何病例,有57个仅报告了10例或更少病例。

谭德塞强调:“对于许多正在应对大规模聚集性感染或社区传播的国家来说,挑战不在于它们能否做到这一点,而在于它们有多大意愿去这样做。”

什么是“大流行”?

“大流行”(pandemic)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将流感分为6级,其中最高的就是“大流行”,其定义是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

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病毒疫苗学家卢山在接受采访时说,判定“全球性大流行”主要有三条标准。

首先,疾病是在几个洲同时暴发;

其次,人群比例大;

第三,疫情“像到处烧的野火一样”失去控制。

事实上,被世卫组织认定或历史公认的“全球大流行病”,包括14世纪黑死病、19世纪末天花、1918年西班牙流感等。而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被世卫组织认定为全球大流行病。

3月11日,在韩国首尔,医护人员将一名患者从救护车转送至医院。新华社发(李相浩 摄)

全球大流行是否可控?

新冠肺炎演变成“全球性大流行病”,不仅说明疫情严重程度的提升,也意味着抗疫难度的升级。不过谭德塞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历史上首次可控的大流行病。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看来,谭德塞做出以上判断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量:

一是基于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防控经验,目前中国每日新增病例已降至两位数,新加坡防控成效也得到认可;

二是随着疫情扩散,现阶段各国民众的防控意识更强,防护物资的生产也开足了马力,这些都有利于疫情的全球防控。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所言,中国所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为世界树立了标准,有中国的经验,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世卫组织前任总干事陈冯富珍、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等专家也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效给予积极评价。

此前,世卫组织曾于1月31日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并在2月28日将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高”上调至“非常高”。

冯子健指出:“世卫组织即使宣布‘大流行’,对各国也没有约束力,更多是倡导各国加强防控,提供各种策略和指导意见,防控成效还要看各国决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麦克劳斯则表示,各国催促世卫组织宣布疫情为“大流行”,目的是让全人类正视疫情,这有助于相关部门获得应对疫情的所需资金。

国际合作难点如何突破?

事实上,比起世卫组织何时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大流行病,更重要的是各国如何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汤蓓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既意识到疫情之严峻,又积累了应对疫情的有效经验,因此可以也已经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她进一步分析,中国有南南合作的基础,善于把相对简单、低成本但有效的方式推广给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地抗击疫情。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pstq.com/news/show-1355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广州动安汽车压缩机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4648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