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安徽省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强调:要促进县域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着力推动县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力争县域成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生力军,全力服务和支撑制造强省建设。到2025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型”产业集群的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新增五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增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以下是该政策具体内容: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汽车“首位产业”战略定位,聚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坚持“串点成链、聚链建群”,以集聚化、差异化、特色化为原则,以“群主”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新平台、新通道、新场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加快促进县域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着力推动县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力争县域成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生力军,全力服务和支撑制造强省建设。
到2025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型”产业集群的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新增五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零部件新能源化、智能化全面提速,培育引进一批配套能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优质零部件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
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增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每个地级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新涌现出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特征进一步显现,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促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二、培育发展“三型”产业集群
结合各县域发展实际和优势特色,从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三型”出发,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
(一)整车带动型。整车是带动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借鉴广州番禺、宁波慈溪、长春公主岭等地经验,鼓励整车企业总部或整车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域及毗邻县域,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对整车进行上下游配套的方式形成整车带动型零部件产业集群。以省内7家整车企业为牵引,加快推动生产制造基地或核心零部件企业在周边县域布局,重点打造“下塘”“新港—中派”“寿县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无为经开区”“庐江高新区”“舒城经开区”动力电池生产和回收基地,“南陵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柔性制造基地,“含山经开区”汽车轻量化配套示范基地等。
(图源:安徽省发改委)
(二)群主引领型。“群主”“链主”企业是支撑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借鉴苏州太仓、郑州中牟、常州溧阳等地经验,鼓励整车核心供应商或一级、二级供应商所在的县域,依托“群主”“链主”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主引领型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县域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为载体,聚焦“三电”系统、轻量化材料、检验检测等领域,靶向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补链延链强链,促进零部件产业集群能级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