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LEVC英伦电动汽车近日发布首个空间导向型纯电架构。该造车架构在英国的发布,是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先进基础架构首次出海,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从产品出海迈向高端技术出海新阶段。
先发优势有目共睹
得益于国家前瞻性政策引导和企业集体跟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形成先发优势。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渗透率达到25.6%,提前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置的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率先进入规模扩张的爆发期和全面市场化的拓展期。
从产业体系来看,我国已建立起一套涵盖关键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及充电设施、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结构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其中,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尤为亮眼,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生产的动力电池已进入宝马、大众等国际知名整车企业配套体系,产业支撑力大幅增强。
从技术水平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已实现从“赶超”到“领跑”的跨越。主流纯电动乘用车电耗水平由2016年的15.7千瓦时/百公里降低至12.5千瓦时/百公里,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续驶里程也由2016年的253公里提升至400公里以上,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在平顺性、驾乘舒适性等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从品牌来看,以蔚来、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和以极氪、阿维塔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新创品牌抢抓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契机,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产品,逐步得到市场认可。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高达八成。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20名榜单,中国品牌已占据一半。在前不久结束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众多中国品牌成为最热门的展台,彰显了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
“中国车企已拥有新能源产业和技术优势,具备向全球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在新能源、智能化技术快速突破、应用推动下,再加上引领全球的造型设计,当前中国品牌迎来最佳换道,甚至超车的机遇。
提升“长跑者”竞争力
不过,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赛。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中,我国汽车产业凭借先发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这只是汽车革命的上半场,下半场是基于高新技术的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
补齐供应链短板,成为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角逐下半场的重点。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基本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但部分核心材料、芯片、装备等仍受制于人,如钴、镍资源进口达到了97%和92%,车用芯片自主率不足10%,受自然灾害、基础设施障碍或地缘政治摩擦等影响导致的断供风险依然存在。对汽车企业来讲,供应链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战略因素;对国家来讲,只有抓住机会加快布局,加快建立强大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才能真正实现汽车强国。
“在功能产品向智能产品的转换过程中,如果没有操作系统,汽车做得再好,都是在沙滩上起高楼;如果‘缺芯少魂’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走不快也走不远。”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坦言,当前车企已强烈感受到了芯片短缺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但是大多数对车用操作系统的缺失认识还不够深刻。
车用操作系统是决定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胜负的关键。在智能汽车生态中,车用操作系统不仅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而且事关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目前全球智能汽车发展格局尚未固化,车用操作系统面临3年到5年关键窗口期。”苗圩呼吁,“我们要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打造出一个自主可控、开源开放、最好是免费的操作系统,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毕竟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产量,我们的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