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补的正式退出,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不过在补贴退坡、原材料上涨、特斯拉大幅降价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企可谓是腹背受敌,不仅要面临成本压力骤增的危机,还要防备巨头的围剿。
尽管国补退出,但新能源汽车领域依旧是国家促消费环节的重中之重。因此国家层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促销政策还在持续推出。日前,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就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央地协调联动,特别是推动落实车购税、车船税、牌照等有关支持政策。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后续的支持政策,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特别是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城市试点,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建设,稳定消费市场。
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引导政策,地方政府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更加“贴地气”,优惠力度也是实实在在的,这自然成为车企和消费者们更为关注的点。
据统计,1月以来,已有包括河南、上海、浙江、北京、四川、黑龙江、吉林、山西、云南、海南、贵州、无锡、沈阳等数十个省市出台相关政策。有的延长购车补贴时间,有的直接给出真金白银的新能源补贴,或发放消费券,有的则在政策上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扫清障碍。
各地密集出台优惠政策
国补退出后,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各地政府抛出了诸多优惠政策。1月3日,河南公布《关于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出将购车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对在省内新购汽车按购车价格的5%给予消费者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
上海延续了最高10000元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有限制条件。1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中,该方案中提出将延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2023年6月30日前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小客车,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0000元的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