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不再相信“烧钱换量”。
作者 | 天宇
编辑 | 周烨
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演绎了一场“冰与火之歌”,一面是市场热度提升,销量同比增长93.4%;一面是众多车企亏损不断,“寒气”逼人。
据一刻商业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A股已有13家新能源相关车企披露2022年度的业绩预告,其中5家车企亏损,占比近40%。
部分A股上市车企2022年业绩预告,一刻商业自制
虽然结合历史来看,“亏损”是新能源汽车征程的常态,但不能忽视的是,随着补贴政策离场、市场集中度提升,资本市场也开始谨慎看待新能源车企的“烧钱换量”策略。
这就反过来要求新能源车企尽快取得市场优势或是扭转亏损困局。
不过市场是残酷的, 2023年初,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具备先发优势的车企开始通过规模经济,以低价撬动市场。降价带来的压力,让还在亏损中的车企更加被动。
与此同时,小米、创维、美的等“外行”还纷纷切入智能汽车赛道,给市场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车企或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1、新能源汽车,亏亏不休
横向对比A股13家车企披露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来看,除了比亚迪一家新能源车企实现盈利外,大部分实现盈利的车企还是靠燃油车。
以长城汽车为例,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79亿元,同比增长23.09%。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燃油车带来的规模经济。官方资料显示,2022年,长城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3.18万台,仅占总销量的12.35%。
2022年2月,长城不再接收黑猫、白猫车型的订单,对此,欧拉品牌CEO董玉东表示,“虽然欧拉品牌背后有产业链的优势,但是这款小车仍然给公司带来了巨额亏损,以黑猫为例,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黑猫单台亏损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