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汽配平台扩张势头似乎渐弱,业务发展趋于瓶颈。笔者看来,原因主要有三个:
1、资本遇寒冬,融资不顺畅;
2、增量遇阻力,存量要消化;
3、气势三板斧,业务三脚猫。
所以市场上有一种舆论,认为汽配平台的寒风一吹,汽配城的春天就又回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01、汽配城的历史
要理解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要先了解他的历史发展进程。
1924年,一位华商在老上海威海卫路斜桥弄开了一家经营汽车零配件的店铺,名字叫“中华汽车材料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由华人自己开设的汽配专营店,也是中国第一家华人汽配店。自此,威海路上的汽配店前店后厂,越开越多,直至解放前达到50余家。当时,上海汽车保有量近万辆,为全国之最。威海路成了现代上海乃至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源头。
1949年全国解放,上海开始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以前的老板们丧失了企业所有权,市场行为逐渐僵化,企业生产力得不到释放。当时已经是全国汽配中心的威海路汽配街,在此期间也没有什么发展。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开启了合资之路。随着上汽大众总部落户威海路,在卖方市场引导下,威海路汽配一条街又重获新生,汽配店们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至今,在全国汽配行业叱咤风云(参数丨图片)的大佬们,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里挖到第一桶金。
2006年,威海路所在的上海静安区政府表示要走“高品质发展道路”。威海路汽配一条街的功能定位不再适合静安区的未来定位,遂决定将汽配街转移到上海嘉定。自此,威海路汽配一条街落下帷幕,但此时的汽配街/城还远未离开繁荣的中心。
而这个中国最早的汽配集散地“威海路汽配一条街”的兴衰过程,几乎也是后续一线城市各大汽配城的发展缩影。
02、汽配城兴起的三大要素
汽配城是中国汽车后市场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供应链有三大要素:货物、信息、资金。不管供应链上哪个部分,只要能周转更多的货物,交互更多的信息,周转更多的资金,它必然会成为整条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
从威海路汽配街的发展历史看,中国早期一批汽配城的发展大多是“因货聚场”“因场聚人”。货的交易产生了大量资金运转,人的聚集产生了大量信息交互。
货物的聚集是汽配城兴起的第一原因。
为什么会先从货物开始聚集?这是因为我国汽配产业一开始是卖方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条马牌轮胎能卖到一万多元;九十年代,为了采购桑塔纳零部件,上汽大众配件科办公室前能排起长龙。在卖方市场下,哪里离汽配货源近,哪里就有可能成为汽配集散地。
人的聚集产生大量的交互信息是汽配城兴起的第二原因。
由于汽修厂对汽配种类的需求既繁多,又不可预知,且要求报价响应速度快。大量汽配商在市场经济制度调配下,充分根据自身的优劣势,逐步开始分工协作。货物越多,人流越多,带来的有价值的信息也越多,这样每次信息交流的成本也越低。汽配商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形成竞争合作性的市场生态圈。历史证明,汽配生态圈运行效率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汽配城。
交易产生的大量运转资金是汽配城兴起的第三原因。
自古哪个地方是物流中心,就是交易中心,也是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城市,都是由于自身的地缘、历史等优势,先成为物流中转中心,再进行大量货物贸易,最后成为资金周转中心。因为大量的商业交易会形成大量资金交易的交付成本,所以在现金交易时代,最低的资金交易成本就是面对面,给现钞。
以上,交易货物的聚集、交易信息的交互和交易资金的运转,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汽配供应链,这是汽配城形成的三大原因。
03、汽配城因何而衰落?
随着汽车配件产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环境、汽车科学技术、汽车配件结构发生了改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首先,汽配城的集货功能近几年来不断在下降。
1、汽配城内,汽配联盟开始壮大,更多的联盟将仓配功能移出汽配城;
2、汽配城外,汽配连锁平台快速发展,陆续自建仓配体系;
3、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增长,极大地优化了汽车配件SKU结构。
再次,信息交互的空间在转移。
人类信息交互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1.0阶段:一维传递,即单线传递。妈妈对面前的张小三说:帮我去买斤苹果。此时信息是通过面对面,或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传递。
2.0阶段:二维传递,即跨空间传递。妈妈打电话给在外面的张小三说:帮我去买斤苹果。此时信息是通过跨空间的方式进行传递。
3.0阶段:三维传递,即多媒体传递。妈妈打微信给外面的张小三,叫他买斤苹果。并且把苹果的样子和优惠券转发给他。通过互联网不仅拓宽了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时空,还增加了信息的维度。
信息交互的版本越高,其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越高。
其次,资金交易的方式在改变。
短短十几年,中国汽配交易方式已经从现钞交付、银行汇款进化到了各式各样的移动支付。这不仅使资金交易的成本降低,时效提高,也使得人们不再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易场所。
综上,汽配供应链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大要素正在远离汽配城,将汽配城逐步推向深渊,而这只是汽配城走向衰落的内因。
再加上,各大城市对消防安全、违法建筑、市政拆迁、环境保护、税务合规等要求逐年提高,汽配城的开发商和物业商压力陡增,投资回报下降。当然,这些外因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因城而异,这里就不再展开。
所以,汽配城现有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汽配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也不符合中国城市发展趋势。汽配城不升级,不转型,必然进入寒冬,直至消亡。绝不会因为汽配平台发生的波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