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7排放,内燃机的“死亡宣告”?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3-15 14:01 回复:0 关注量:104

这一天始终都是要来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据德国媒体Süddeutsche Zeitung报道,奥迪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杜塞尔曼(Markus Duesmann)对公司高层和劳工代表宣布,奥迪最后一款搭载内燃机的全新一代车型将于2026年推出。

这就意味着,奥迪将在2026年停止研发全新燃油车。在此之后,每一款投放市场的新车型都将是纯电动的,而在售的燃油/混合动力车型也将在5-7年内陆续退出市场,最迟在2033年前奥迪全线产品将实现纯电动化。

这相比奥迪之前公布的时间表,又推前了大约5年,可见来自外部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奥迪只是众多受“逼迫”车企的其中一员而已,包括宝马、奔驰、PSA在内的欧洲车企都将面临同样的政策压力,因为一个关乎欧洲车企生死存亡的法规即将出台。

它就是“欧7”排放法规。

目前实施才一年多的欧6法规已经让许多欧洲车企苦不堪言,不难想象欧7的到来会让它们雪上加霜。

根据此前的规划,欧7排放标准将于2026年正式施行。一些参与标准起草的行业协会透露了部分数据,依据目前消息,欧7 将分为 A/B 两个类别,欧7 A 类似于过渡阶段,要求稍稍宽松一些,欧7 B才是最终形态。

在欧7法规里,氮氧化物的排放不得高于每公里30毫克,同时对一氧化碳进行了排放限值规定,从此前的每公里500-1000毫克减少到100-300毫克。

并且目前欧6涉及的极端气候与路况赦免权将被取消,即使在海拔1000米~2000米的地方和在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或40摄氏度的高温下也使用相同的标准。

此外,欧7还额外增加了更多排放物指标,比如甲烷、氧化亚氮以及一氧化二氮,而以往只算这类排放物的总量,或者不统计该类排放物。

一句话总结就是,欧7 难度将是地狱级的,要实现欧7,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车企层面看,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在今年6月进行了第三轮发函抵制,表示这种做法让车企不得不背负高额资金压力去研发电动化平台,损害了所有欧洲车企的既得利益。比如在德国市场,反对者认为这么一来会导致生产燃油车型的工厂停工,从而导致数百万人失业,届时引发的将会是社会性难题。

甚至有人认为,欧7的推出并不是要让汽车行业进一步优化内燃机,而是要求内燃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宣告内燃机死亡。

从消费者层面看,哪怕是推出了符合欧7标准的内燃机汽车,车企势必会对车辆进行深度改造,多出来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根据法规欧7排放标准,届时的新车可能会强制汽油车辆配备加热电催化剂、两个1L传统三元催化器、一个 2.0L微粒过滤器和一个氨泄漏催化剂,统称“超级催化器”。此外,欧盟还建议汽油车辆配备车载诊断系统,以监控发动机以确保其在150000英里内仍符合排放法规,杜绝后市场对排气系统进行改装。

ACEA认为,如果该法规强制执行,未来会导致汽油车变得更加昂贵。像Polo这一级别或以下的车型因为成本飙升而被淘汰。

然而价格上涨只是一方面,在一大堆的限制条件下,必然也会使得车辆性能进一步下降。

比如说大众EA211 1.5T发动机。为了应对严苛的排放新规,大众放弃了坚持多年的发动机downsizing研发思路,提出了rightsizing的调整方向,从原有的EA211 1.4T升级到EA211 1.5T。虽然排量提升了,但为了实现油耗更低、排放更少,新款1.5T发动机的峰值扭矩下降了25牛米, 最大功率输出区间缩窄,动力不升反降。

就以当前的认知来讲,市面上的国六B车型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多多少少都会比国六A车型慢上些许,而且油耗也有所上升。

究其原因,不少车企为了满足对颗粒排放物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在不更新内燃机的情况下,直接在排气管上装了一个颗粒捕捉器。时间长了,无法燃烧的颗粒捕捉器上的颗粒物,导致排气管阻塞,让整车油耗飙升。

原本政策制定的初衷是让车企能够节能减排,可谁又曾想到车辆的油耗不降反升,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而实际上,如果从欧六升级到欧七,不仅以上改进方案带来的弊端会继续保留,而且还会变本加厉。

到那时候售价更贵、性能更差、可靠性更差的燃油车,恐怕真的是穷途末路了。

欧7来了,国7还会远吗?

目前国内实行的国六排放标准,一定程度上就是参考欧六标准进行制定。欧7的到来也意味着“国7”也不远了,有消息称国7也会效仿欧7将 PN 的粒径要求缩小到 10 纳米。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个人认为绝大多数自主品牌会果断放弃内燃机,走纯电动路线。

还记得今年在长安汽车研究院,采访了一位蓝鲸动力的高级工程师,我问他“随着发动机技术的提升,GPF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摘除吗?”

他先是反问我:“你看柴油车的颗粒物捕捉器这么多年了有被摘除了吗?”

然后他补充道,以后排放法规只会越来越苛刻,测试的工况不再是有规律的走走停停,而是“自我放飞”,像一般人那样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在很多工况下现有的发动机技术是无法满足排放标准的。

我在他的言语中感受到了一丝丝对内燃机未来的“悲观”。或许未来的燃油车会变成现在的高端机械表一样,彻底沦为富人的玩具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